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立的体系,需要专门设置一个科目,使它像其他课程一样有固定的时间来完成艰巨的任务。从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来看,这种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①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同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得以全方位的展开。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心理辅导同学校、班级活动的宗旨是并行不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还拓宽和加深了学校、班级的活动领域,提高了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个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5.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与环境条件和后期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重视教育环境的利用。学校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整洁、明亮、美丽”的环境,班级内还要进行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展示栏目,比如“心灵信箱”“荣誉榜”“照片墙”等,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些栏目来获得自我发现信息,能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6.形成通畅的沟通疏导机制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危害较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建立沟通疏导机制。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师生之间出现了沟通交流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让很多情绪积压成心理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苗头到解决问题,这整个过程都需要程式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想法和需求都需要表达,或者获得成年人的帮助。
7.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学生自身寻求解决办法。这主要是因为内因往往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进行小学生心理教育要结合学科教学,比如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利用这一科目的材料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指导。
8.与游戏活动进行结合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游戏活动的兴趣性较大,教师要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素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