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类高职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现状与挑战
法律类高职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一些挑战。根据研究,高职法律类专业被多次列入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例如,201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是法律事务专业,就业率仅为75%。此外,高职法律类专业的失业率排名第二,其中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两大专业之一是法律事务专业。这些数据表明,法律类高职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就业压力源分析
法律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法律行业准入门槛高:传统的法律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法律硕士毕业并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对于高职法律类毕业生来说,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自身能力欠缺: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远远低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就业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在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或者结合自身水平、个性特质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方面感到茫然,而部分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学历低,文凭含金量不足。
4.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其他部门的***年轻教师,存在就业指导经验欠缺、人手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
三、就业路径探索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法律类高职生仍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就业状况:
1.推行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根据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人格特质、个性特点与工作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工作流动的倾向性及工作满意度和认可度。因此,对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应当推行分类培养的模式。
2.提升自身能力:高职法律类毕业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积极就业心理:学生需要树立积极的就业心理,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结合自身水平、个性特质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
4.构建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创新创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到边缘行业或跨专业就业,以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上述措施,法律类高职生有望改善自己的就业状况,实现更加顺利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