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运动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许多运动项目如幼儿体操,需要幼儿在做动作时,排除外界干扰,一心一意想动作要领,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稳定性。此外,运动有结果反馈及时的特点,这使幼儿能反复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异,学习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提高自知水平。
运动对幼儿形体姿态要求较高,比如练习健美操后,美的意识使幼儿不仅在做操时注意姿态美感,日常也习惯性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身体形态。运动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非常强,幼儿从中能养成对目的和计划的认识习惯,从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从和独断行为。同时,运动的合作性和竞争性特点,需要幼儿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及具有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运动训练的过程往往是艰苦的,需要幼儿付出努力和汗水。根据超量恢复的原则,幼儿要想提高运动能力,须达到“极点”并超越极限。这不仅对培养幼儿的吃苦耐劳精神有价值,也有助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运动中的合作性和竞争性特点,需要幼儿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及具有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也是非常有益的。
运动能够让幼儿释放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消除紧张情绪,这对于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体育常常会有一些集体项目和一些团体性质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融入集体,增强他们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对于性格内向或者胆小不自信的幼儿来说,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
哈佛医学院约翰·瑞迪教授的研究表明,长期科学运动可以对儿童的大脑产生惊人的变化。运动能够改善情绪、调节与优化大脑功能,减轻并预防一系列认知障碍。同时,身体运动与大脑的功能状况密切相关,全身各部位的肌肉活动都具有两种功能或作用:一是促进肌肉组织功能的发达,二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达。此外,运动还能转移幼儿的负面注意力,使其的不良情绪减少和得到发泄;还能帮助幼儿释放体内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总的来说,运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