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或学生管理案例分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班级管理的成功与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密切相关。以下将介绍两个班级管理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尝试
背景:班级内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存在打架事件,学生对待学习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出操时秩序混乱,课堂嘈杂。
措施:
1.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于表彰在出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2.确定申请条件:在校期间无***行为,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确定评选程序:认为自己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可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后,进行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老师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考察期结束后,通过考察的学生被评定为相应级别的“星”,未通过考察的学生两周后可再次申请。
4.确定考察范围:踏步之星考察出操全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坐姿。
5.制定评比标准:详细规定了“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的具体评选标准。
奖励:被评为“星”的学生可将自己的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制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墙面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颗“星”的学生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选,获得两个“星”的学生将优先参与评选。
成效:出操时队伍整齐,学生做操态度认真,课堂上讲小话的减少,积极发言的增多,走神的减少,认真听讲的增多,向老师反映问题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反思:这个评比制度已试行两个星期,考察进行了两轮。从考察过程来看,提出申请的学生都努力在相应的考察项目上有好的表现,行为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有部分不能通过考察的学生,主要是他们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养成,需要逐步摒弃这些不良习惯。
案例二:管理班级的实践与思考
背景:班级内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抚养。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等。
措施:
1.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针对特殊问题儿童采取相应措施。
2.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工作的管理计划。班主任的工作是对班集体进行综合治理,需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3.当好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应努力成为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并给予同学们同等的关爱。
4.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和批评。鼓励学生的好处是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总结:班级管理的成功与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密切相关。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并善于表扬和批评。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