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出紧扣内容的一连串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在知与不知的探索中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探索求新的最佳状态。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接受逆向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其中多项思维是发散思维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要求人们从尽量多的方面去考虑同一个问题,充分发挥思维活力;侧向思维要求人们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其他领域交叉结合,从而从其他领域中获得启发,以解决本领域所遇到的问题;逆向思维则是指当在常规思路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困境,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方式,背逆人们既有的思维路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阶段,通常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是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是能够使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能力,以数学观点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与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
创造轻松愉悦的数学教学氛围十分重要,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力量,也促使其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首先,数学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课堂互动,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保持微笑,可缓解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最后,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为学生讲解数学问题,可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校方及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评价加以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也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创新表现最了解的人,因此教师的正确评价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创新思维活动的发展相当重要。
以上方法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