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球“吹气”2024,一是去除球表面的灰尘,使得球能更好地和球拍摩擦,能更好地发球;二来,就是单纯的习惯和心理解压暗示,能在比赛中放松。擦台则是为了避免汗水滴落影响落点,或者是擦除过多的手汗,避免滑拍。
物理角度分析:实验中发现,乒乓球在不同的冷、热、湿、干条件下,它的弹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乒乓球表面越湿润,摩擦力就会越大,球的阻力也会增大,使得球能更好地和球拍摩擦,能更好地发球有利于发出弧度和角度。
应该是给球吹仙气吧,哈哈哈!其实不是,因为在全国各地比赛,各国各地气温湿度不同,有的会导致球拍潮湿影响发挥,为了不让球和球拍有粘度,所以运动员会习惯性的吹球,有的也会用衣服角擦球拍,大家细心看乒乓球赛就会发现
我朋友是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他给我解释的:手上有汗,球一湿,旋转是反的了,没法打,要是握拍得手,容易打滑,不能往身上擦,身上也有汗,而且现在球衣都是尼龙的,擦不干净。只能每六分钟,才有用浴巾擦汗的机会,所以,不允许。 除非球拍表面或者己方球台上有明显水渍,才能相裁判申请擦一下,否则算违规,被警告或者扣分。要是球在对手的牌子表面留下明显水渍,对手有权申请这球不算分。他给我讲的挺详细的,我也是才知道。这不是吹仙气。
看看这个球有没有水或者汗,影响发球质量。就像打网球她们要用衣服擦拭一下球。
有时候也是一种行为习惯。
这么严肃的比赛项目,运动员不可能做其他动作,只能用最简单吹球来缓解压力。
我是阿赟,感谢你的邀请,我是一个从小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农村孩子,虽然不能像奥运健儿那样为国争光,但是与这项运动有关的一些有趣的小现象,我是非常感兴趣的。
正在进行的日本东京奥运会上,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提出了“不允许吹球、不允许摸桌子”的规定,具体可查看2020年国际乒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指南》,里面的说法是为了起到防疫效果,这个说法暂且不讨论,因为背后的原因懂的人自然懂。
其实原因不难思考,我认为存在下面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球体受潮,吹气可以让球体更干燥。
乒乓球这项运动对运动员、场地、器材等各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击球的过程中,运动员不可避免用手摸球,而手上的汗液会沾染到球体上,这会影响到运动员发球和击球的精准性,学过初中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乒乓球表面沾染汗液后,摩擦力会减小,肯定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所以吹一下可以让乒乓球被迅速烘干,增加与球拍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运动场地所处环境气温和空气湿度也会有影响,比如让球拍更潮湿,运动员会把球拍在衣服上擦拭,吹球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影响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属于“看热闹”,但从专业的运动员角度考虑,确实会对运动员的发挥造成影响,毕竟专业要求的是极致。
第二个原因:舒缓情绪,长期形成的一种竞技节奏。
这届东京奥运会的公平性颇受质疑,在乒乓球赛事上,防疫新规不许球员吹球摸桌。那么,不许吹球对球员实力的发挥有何影响?
在物理上,吹球会让乒乓球的温度有微小的升高,球运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有微小的升温。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温度不同,空气密度则不同,空气密度不同时,气压会产生一些变化,形成一个气压梯度,可能对球的飞行轨迹有微小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程度极小,小到可以忽略。
球员吹球,甚至用衣服或毛巾擦下球,可能是为了清理球面附着的灰尘或汗渍,保持球面干净,使球与拍更好地摩擦,以打出犀利的旋转球。但实际上,吹球并不能带来技术层面较大的改变。而且,很多球员吹球已成习惯,无论球面脏否,发球必吹球。
每个人都有些习惯,比如排球运动员张常宁因为以前打沙滩排球的缘故,发球前喜欢转球,如果不让她转球,球都发不好了。
吹球也是如此,主要是个人的打球习惯。对部分球员来说,吹球就是打球的起手式,不完成吹球动作,感觉球都不会发了。如果强行克制不吹球,则有种浑身不顺畅的感觉。
心理上的变化,对球员的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越顶尖的球员,越依靠肌肉记忆,形成条件反射,在理性思维运作前,身体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例如男乒球员许昕,据说近视与散光各有150度,面对高速运转的乒乓球,看球难免模糊又有重影,而他早前打球只靠对球的感觉,最后在教练的劝说下才佩戴隐形眼镜。
而对很多球员来说,吹球就是肌肉记忆的第一个动作,第一个动作受阻,肌肉记忆中的后续动作则无法流畅施展,打球水平变得不稳定,实力受到大幅削弱。面对新规定,马龙将吹球改为吹手。这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其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二是不完成吹的动作,实力真得不好发挥出来。
吹球这个动作,确实影响着很多球员的发挥,实力越强,越受束缚。我国很多乒乓球员都有吹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