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德甲球队竞争力不足与50+1政策的关系较大。
首先来解释一下,德国足球所谓的50+1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保证职业俱乐部球迷会员的投票权必须占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德国职业俱乐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球迷的俱乐部。这个政策虽然增加了球迷对于俱乐部认同感和责任感,但却对投资者没什么吸引力。可以这么理解,即使有财团买下德国职业球队也不能完全获得球队决策权,还是得听球迷会员的投票结果。这样一来,大部分投资者都对投资德甲兴趣不高,毕竟投钱也拿不到决策权。
所以说,50+1政策总体来说对于德国职业球队还是比较不友好的,没有资本的介入,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不大,易导致球队阵容老化严重。这样到了欧冠、欧联杯的赛场上,面对动辄几亿投资的英超、西甲球队,德国球队的竞争力明显比不上。所以综上所述,50+1政策从源头上限制了球队通过引援提升实力的的通道,这的确跟削弱球队竞争力没什么两样。
题主的问题是50+1政策是否对德甲竞争力有损伤
那么不扯到盈亏啊青训啊之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损耗很大
13年两支德甲球队会师欧冠决赛和沙尔克挺进四强属于偶然性事件,并不能掩盖除拜仁外其他德甲球队基本陷入陪太子读书的事实。关键是,德甲本身的投资环境又强过意西法太多,如果没有50+1,在德国出现几个石油爹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再加上狼堡背后的大众,斯图加特背后的奔驰,以及一众车企和其它方面的企业。如果没有50+1,考虑到德甲相对英超更为讲求战术性的特点,德甲成为世界第一联赛的前景个人十分看好。
我们以西甲为例,表面上西甲两支超级巨舰的疯狂烧钱模式十分的“不健康”,但在两支球队依靠保持其顶尖球会地位实现建立商业帝国的同时,整个西甲的转播收入也被带起来了。这对于小球队虽然没能缩小与皇萨之间的差距,但是活下来的难度变小了。且皇萨可以通过大量外租来养活这些小球队的竞争力。这就是近年西甲出现大量二线强队的原因,阵容水平不错的毕尔巴鄂只能排在11位。
德甲应该感谢莱比锡,一旦多特低迷,这个“异类”就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第三支球队闯入欧冠淘汰赛,几年后德甲还能剩几个欧冠名额就是个疑问了。
德甲的球队总共13次闯进欧冠决赛; 1960年法兰克福3比7皇马;74年拜仁4;0马德里竞技; 75年拜仁2;0利兹联;76年拜仁1;0圣艾蒂安; 77年门兴1比3利物浦;80年汉堡0;1诺丁汉森林; 82年拜仁0;1阿斯顿维拉;83年汉堡1;0尤文; 87年拜仁1;2波尔图,97年多特蒙德3;1尤文; 99年拜仁1;2曼联;01年拜仁1;1/点球5;4瓦伦西亚; 02年勒沃库森1;2皇马 拿冠军的只有:拜仁汉堡多特蒙德 说来也怪,不莱梅作为德甲传统强队,最好成绩也是进入欧冠16强 08-09赛季不莱梅晋级四强 欧冠16强:
A组:罗马切尔西B组:国米不莱梅 C组:巴萨里斯本D组:马德里竞技利物浦 E组:曼联比利亚雷亚尔F组:拜仁里昂 G组:阿森纳波尔图H组:尤文皇马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简称德甲联赛,是德国足坛最高规格的足球联赛。截止到目前,德甲联赛一共有三支球队获得过欧冠冠军的殊荣,这三支球队分别是拜仁慕尼黑,汉堡以及多特蒙德。其中拜仁慕尼黑在历史上一共获得过五次欧冠冠军,分别在1974年,1975年,1976年2001年和2013年。
其他两支球队分别只获得过一次欧冠冠军,其中汉堡于1983年获得,大黄蜂多特蒙德于1997年获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派系,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德甲作为一个江湖自然也有派系,当然想在德甲这个江湖也不是谁都能当带头大哥的,除了拜仁和多特蒙德两大豪门之外其他的怕是也没有资格。
德甲的派系之争即是豪门之争,也是南北之争,别管中国还是外国地域歧视都是存在的,德国也避免不了。
首先来说北方派系也就是不莱梅-多特蒙德派系,大家可能会奇怪,不是多特蒙德是大哥吗、怎么还加上不莱梅了,哎,说多了都是眼泪,想当年老子也是豪门,也是带头大哥,只不过现在落魄了,只能给多特蒙德当小弟了。
不莱梅-多特派系的成员有,云达不莱梅、多特蒙德、弗莱堡、斯图尔特、汉诺威96、美因茨、门兴格拉德巴赫、。斯图加特可以客场战胜拜仁慕尼黑,也能给美因茨和不莱梅送分。
不是说很穷才会卖球员。
德甲联赛是欧洲所有联赛中最健康的联赛,每只球队都在盈利,而且联赛委员会对于俱乐部的管理也很严格。
而且德国的俱乐部善于挖掘年轻球员的潜力,等到球员发展起来了再将其卖出,这是小俱乐部的生存之道。
另外一点由于德国的税收非常高,除了拜仁,多特等大俱乐部能够付的起高工资外,其余的俱乐部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只有将发挥出色但要求涨工资的球员出售,这就造成了德甲只有拜仁和多特等几只球队花大价钱买入球员,其余球队一直在卖人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