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普法战争后,崛起的德国就成为法国在欧洲大陆最大的敌人,因此法国不惜重金在德法边境地区大兴土木,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同时配属以强大的军力。其修建目的,不是为了阻挡住德军,(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号称固若金汤的堡垒最后都被人为攻克了,顺带也连累了固若金汤这个成语),而是要在大量杀伤德军有生力量的前提下,为战略机动部队的赶到和封堵创造时间,而德军显然也要躲开这个明显的陷阱,因此,无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军都没有从正面用主力去磕德法边境,而是选择防御相对薄弱的法比边境突破。法比边境,一来有比利时中立国的身份做掩护,任何人攻击比利时都要承受国际道义的抨击,二来,比利时交通发达,人烟稠密,而军力又实在袖珍,因此德军取道比利时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
1870年普法战争后,崛起的德国就成为法国在欧洲大陆最大的敌人,因此法国不惜重金在德法边境地区大兴土木,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同时配属以强大的军力。其修建目的,不是为了阻挡住德军,(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号称固若金汤的堡垒最后都被人为攻克了,顺带也连累了固若金汤这个成语),而是要在大量杀伤德军有生力量的前提下,为战略机动部队的赶到和封堵创造时间,而德军显然也要躲开这个明显的陷阱,因此,无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军都没有从正面用主力去磕德法边境,而是选择防御相对薄弱的法比边境突破。法比边境,一来有比利时中立国的身份做掩护,任何人攻击比利时都要承受国际道义的抨击,二来,比利时交通发达,人烟稠密,而军力又实在袖珍,因此德军取道比利时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
现代战争,正面进攻那是傻子,突然增加损失,还不一定达到军事目的。再者对方重点防御的地方,谁愿意那自己的士兵当炮灰。法国边境建立的马奇诺防线也是非常坚固的。绕道法比边境可增加突然性,这叫用“奇”兵,与“正”相对应。
因为德法边境上都是山,而兵贵神速,谁也不愿意被山地绊住脚。看下面的地图。
德法边境分布着孚日山脉。历史上就不利于大兵团运动,在现代条件下对机械化部队就更是天然屏障。然后法国人又加上一道马奇诺防线,难度系数再加1。所以,德国人脑子进水了才会让主力从德法边境进攻去送人头。
而拿下色当要塞(红色点)就对突破太有利了,只要攻克色当,渡过马斯河,一马平川就在眼前。而法国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色当这里建个要塞,就是担心对手从这里直冲巴黎。
因此德法之间的战争往往就是围绕着色当的争夺展开。一旦德国人迅速拿下色当,法国人不是投降就是只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苦战:1870年普法战争和70年后的法国战役都是色当丢失后法国全局震动的好例子。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法国都没从德、法边境,而是从比、法的北部边境突入的原因。按照利德尔.哈特的说法,这就是间接战线战略:沿着敌人抵抗最小的路径进攻。
马奇诺防线始建于1929年,1940年完工,1940年5月6日被德军攻破。这座防线的永备工事就有5800多个,防线所采用的防御材料都是特别的坚固,最坚固的钢筋混泥土工事的墙壁和顶盖能达到3.5米的厚度,尽管有炮弹击中也丝毫不为所动。防线内部拥有各种各样的大炮、壕沟,而且还有堡垒、医院、厨房、发电站、工厂等等,防线里面完全可以养活大量军队。防线里的交通也四通八达,里面修建有轨电车。
孙子兵法诞生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传遍世界。
当法国修筑了强大的马其诺防线,等着德国来进攻。可德国没有上当,而是从法国的侧翼比、法边境进行主力进攻。谁曾想到德国对孙子兵法已运用自如,就像田忌赛马,德国用弱小兵力对马其诺防线进行佯攻,而集中优势兵力从比、法边境长驱直入,把法国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这是一场经典战役,法国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德国没有正面进攻。从这场战争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希望有能之士多多研究此书为国家作出贡献。
公元九世纪初欧洲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成了三个王国
843年凡尔登条约
西法兰克王国,即法兰西,演变为后来的法国 东法兰克王国,即德意志,演变为后来的德国 中法兰克王国,即意大利,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
法国在在左侧,德国在右侧偏上,意大利在两国的下面
法国地图像一个六边形。
法国人习惯上会把法国称为“l’Hexagone”。L’Hexagone(六边形),即有六条边、六个顶点的多边形。
普法战争丧失“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这种形状逐渐凸显,与六边形越来越相似。
但1868年,六边形的形状就已经出现在教科书中。从那时起,就一直保持着“六边形”的叫法,哪怕是更精确的几何形状也无法取而代之。
法国北纬43度到北纬51度,西经5度到东经9度,位于欧洲大陆西部。
法国西濒大西洋的比斯开湾,西北隔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东南滨地中海,东、东北与摩纳哥、意大利、瑞士、德国、卢森堡、比利时相接,西南同西班牙、安道尔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