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日本最早称“和”或“倭”,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日本(英语2024:Japan),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现别称是樱花之国,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均读作yama to,中文译作邪马台),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中国的《新唐书》则记载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日本的别名有:倭、大和、扶桑、东瀛等,那日本的这些称呼又是哪里来的呢?
先说说“倭”吧,这个词可能现在在中韩等国看来是蔑称,但实际此词并没有贬义,“倭”实际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称呼。
中国大陆的居民最开始是通过朝鲜半岛接触日本的(中国汉武帝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从当地土人那里知道了海外还有“日本”这么一个地方存在),“倭”究竟为何意目前无通说。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这印证了中国史书中的记载: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的倭奴国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后汉王朝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金印。
这金印是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也是现在日本的国宝。
日本的别名叫东赢。
日本,全称日本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公元3世纪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12世纪,皇权旁落进入统治时代。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制国家变为以***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G20等成员。其自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日本最早称“和”或“倭”,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樱花原始物种起源于喜马拉雅地区,栽培品种却起源于日本,日本的樱花有几百个品种,一般分为染井吉野(淡红白色)、山樱(淡红白色)、大岛樱(白色)、江户彼岸樱(白色或红紫色)、枝垂樱(红色)等。受气温的影响,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沿着纬度依次开放,因此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日本有句俗语叫“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半月左右。
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在传统的婚礼等喜庆场合,经常要饮用一种在盐浸的樱花瓣里加入开水的樱花汤,便是取樱花的吉利之义。樱花盛开的四月,也正是入学、就职的时节,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樱花又代表了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未来形象。除此之外,在日本到处都是用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还特别办了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渗透到了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日本也称为“樱花之国”